
营造传承学术论坛摘要
2024年12月27日,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传统建筑营造研究与发展小组2024年年会在石景山区规划展览馆举行,同期举办营造传承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传统营造工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等内容展开讨论,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俭与营造小组副秘书长杨安琪共同主持。
马炳坚:《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原主编--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让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马炳坚老师对营造小组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表示肯定,回顾营造学社所取得的成绩时强调,营造小组现在所做的,正是先哲们所开创的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他在回忆起华盛顿中国城牌楼、莫斯科北京饭店室内装修及众多海外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项目时如数家珍,与美国等国家的同行进行的文化交流历历在目,充分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有吸引力,对外国人同样有吸引力,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营造小组应进一步潜心研究营造工艺,以现代科技之力,助力中国传统建筑,让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侯兆年: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现代材料在传统建筑上的应用特别重要
侯先生对正阳门东片区拆除的情形表示惋惜,拆除后人气也就没有了,而相比大栅栏人气就要旺很多。传统建筑与现代使用功能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传统建筑确有许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地方,而我们又希望保持风貌,所以研究现代材料在传统建筑上的应用就特别重要,例如屋面瓦,通过对机制水泥瓦等替代材料的应用可以看出,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结合存在着非常多的困难,希望营造小组在新材料的应用上多做研究。
韩 扬: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营造工艺要守正创新
韩扬老师提出营造工艺要守正创新,科学化的前提是守正,营造材料产业化是趋势,未来发展需要规模化,这并不代表传统建筑就完全标准化、统一化。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必要的,前提依然是守正,需要把传统建筑遗存更好地保存下去。在核心区通学路上历史遗迹丰富的地方,希望营造小组可以推动交通和环境对历史街区影响的研究工作。
林 楠:北京筑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营造工艺传承工作需要调动社会积极性
林楠老师强调营造工艺传承工作需要调动社会积极性,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核心动力是人类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动力,纵观全球,象征国家的建筑基本都是传统建筑。例举中国建筑在国外的实践时,林楠老师表示在新加坡设计建造的仿唐代建筑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而迪拜的中国会馆则成为当地中国人聚会的场所,传统建筑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宣传。营造小组除了考虑传承,还要兼顾发展,而发展的核心就是如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使用上,还需要考虑审美,与现代科技结合等,希望营造小组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突破传承瓶颈,发挥更多更全面的作用。
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主任孟媛介绍北京城市学院近年来在马炳坚老师支持下,以建筑学专业为基础,开办了中国建筑文化与传统技艺为培养方向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感受到高校的理论研究与传统技艺存在一定距离,主要因为现有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师资队伍偏理论研究,也希望营造小组能在传统技艺上给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支持,建议营造小组通过学术论坛、展览展示提高公众对于传统建筑的认识与尊重。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传统建筑学院古建筑专业负责人董峥在描述教学工作时表示依然在采用传统技艺开展实训,未来在学生培养上也希望以新的设备为基础开发课程,与时俱进,为社会输送更多契合度更高的学生。
首开房地集团古建公司总经理陈会征提到首开房地的历史时提出虽然施工只是传统建筑领域的一个环节,但希望通过首开房地的培训基地,举办技能大赛与营造小组共同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传统建筑的传承工作。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文物建筑鉴定部主任吴婧姝从传统建筑的结构安全出发,表达了修缮前开展鉴定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开展营造工艺科学化工作时建议进行规范化的调研和基础性的研究,将经验转换成知识进行传承。目前,营造小组已经开展了营造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可以不断丰富内容、多样化发展的标准。
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韩为表示在开展国际业务时,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和砌筑工艺的崇拜。在传统建筑的设计实践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尝试,如用原子灰替代麻刀灰、降低屋面容重、四合院建筑布局等,发现传统做法均有其道理,需要将背后的逻辑关系理解透再展开研究。相信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的均是精华,同时也面临着外国友人到北京来参观,现在北京胡同里经常能看到外国人,我们需要思考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呈现在他们面前。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越强调守正创新的重要性,自2019年开始编制《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时就希望将传统营造工艺进行归纳,总结传统营造材料的特点,以及正在做的传统民居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均是希望将传统建筑的精髓挖掘出来传承下去,时代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也变了,曾经砍伐后的木材需要经过数年才会应用在工地,时间早已将木材自然风干,也就不存在开裂问题,包括目前北京成片的白蚁灾害,与外地材料进北京时不达标有一定关系,希望通过专业的监管,规范好市场,在开展理论研究时拥抱传统工匠,有序传承传统营造工艺。未来,营造小组可以在营造工艺与构造节点上开展创新,将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起来,通过现代科技将传承内容数字化,让传统营造工艺更加通俗易懂。
北京市华宇星园林古建设计所原所长郑晓阳主要从用工制度、营造材料谈技艺传承问题,对院校与传统工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院校学生应掌握建筑构件的基本算法,有能力依据设计指导施工。
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修复与探测中心主任邢航介绍了中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建筑附属文物的修复,包括预防性保护工作,传统的手工艺修补是主观的,而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后修补就相对客观起来,与文物修复的基础理论便能相容。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熊文表示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是文明互鉴的需要,北京工业大学一直讲究国际化,目前在校生中有几十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可以以此为基础撒下走出去的种子,希望通过中国建筑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明鑫从艺术角度畅想未来老城更新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希望在未来能与营造小组共同将艺术融入到城市更新过程中。
北京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董丽燕建议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可以从多维度展开,如更加适宜传播的文创产品,同时出版也在走出去,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对中华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出去。
北京京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匠营负责人武冠利表达了愿意与营造小组一道共同为北京老城做出贡献的热切期望,京城集团结合自身优势参与了北京市第六届职工技能大赛并获得较好成绩,不过也面临工匠老龄化问题,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工匠队伍当中来,除了提升自身素养外,社会对其的认可也很重要。
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万彩林及与会众多专家均表示将全力支持营造小组工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